思政网
 本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五大平台 | 法治校园 | 先进典型 | 道德讲堂 | 学生工作 |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战疫情]疫情带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2020-04-15 20:12 李俊倩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既是一次严峻考验,又是一次巨大挑战。疫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深刻思考,认清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利用新媒体重要优势,扩宽高等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疫情期间,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高等教育的效果在传统模式的框架下难以呈现,教育教学目标难以在现实的学校、课堂达成。于此,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媒体,带给高等教育一次深刻的“体验”,为教学的开展、思想的培育、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使高等教育的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一时间,“云端”成为了广大高校师生相聚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看到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让新媒体成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新平台,成为了解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信息渠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教授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的线上教室。

要利用新媒体的灵活性来丰富高等教育的手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打破时空限制,使狭小的现实教学课堂转变为开放的网络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学习内容,扩大教育的辐射范围。要利用新媒体的快捷性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通过网络将文字、语言、图片等内容快速传递给受教育者。要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多边性和平等性来增强教育主客体间的信任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心理隔阂,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找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方向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充分必要条件,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是要在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下功夫。我们不仅要讲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的爱国主义教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还要讲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教育、“生命重于泰山”的生命教育,更要讲好“科学防控之智”的科学精神教育,为立德树人增添源源不断的后劲和营养。

科学精神教育是在思想教育中较为“冷门”的内容,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教育无疑是薄弱环节。通过疫情,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是战胜疫病的利器。要“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在与疫魔的较量中,无论是科学家的科研攻关,还是众多医护人员的专业引领,以及普通民众的科学防范,无不彰显着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一方面是要大力做好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树立专业思想,引导他们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中强化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怀疑和创新精神,不迷信权威,能辨别真伪,激励他们向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念。

发挥劳动教育积极作用,彰显高等教育的时代特色和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强化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其次,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纳入高校课程,设置专门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其他课程也要根据学习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提倡劳动精神。再次,要把“劳动”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把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利用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暑期“三下乡”等,大力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崇尚劳动的学风、教风、校风。第四,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际获得感和体验感,倡导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分享和交流,一起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切实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

厚植高等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攻克疾病,斩“疫”除“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上下,军民医护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无不在有力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高校如何实现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既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等教育要在育人过程中构建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的内容融通机制,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间的理论共识机制,理论灌输与榜样教育的示范引领机制,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协同联动机制,真正在高校这一文化阵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在高校师生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条: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下一条:勇挑重担爱国力行,争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关闭窗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  地址:贵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