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武汉这些天,作为贵州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委员,贵州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宣传科科长胡俊每天都在观察着队伍里每一个人的状态。随着大家在住地、在医院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工作开展也逐渐步入正轨,他记录下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感触也越来越多。在他看来,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队伍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疫情中不断发出自己的光,就像夜空满天的繁星聚在一起,为生活、为武汉、为所有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胡俊日记:
今年的冬天和往年不太一样,没有了节日的喧哗,也没有了车水马龙,人和人之间总隔着很远,整个城市静悄悄、空荡荡。
今年的冬天和往年不太一样,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佳节家人的团聚的喜悦,而是病毒蔓延带来的不安和不便。
今年的冬天和往年不太一样,工作特别地忙碌,当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在家避免外出时,我们总是早出晚归,特别地忙碌,拼尽全力与疫情抗争。
月16日,我有幸作为贵州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匆匆收拾行李后就随队乘坐飞机达到武汉。出发前父母执意要往机场送我,被我婉言拒绝,因为不想他们对我此行而担心。《武汉莫慌,我们等您》宣传片一帧一帧的画面还在脑海,没想到我就真的参加了武汉“战疫”,可以为湖北人民贡献出一份力量。
抵达武汉经过短暂的休整,全队即投入紧张的战斗状态,前几日因为方舱医院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为保证全队人员进舱后的安全,我们在住地开展了个人防护的培训,每个人都很努力认真,一遍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防护服的穿脱,有时甚至练习到深夜,没有怨言、没有抱怨。“我们训练再刻苦一点,感染的几率就会少一点”,队员们总这样说。
一天晚上,手机工作群里传来鄂州同事的自拍照,交流中她描述了这张自拍照前的工作状态:“坐车来回两小时,途中只吃干的食物,工作六小时,期间不吃不喝,不能大小便”, 看着她红肿的脸颊贴上厚厚的胶布,不自觉心痛。
队内一位“90后”小妹妹在工作交流群晒了一张照片,记者采访她时,她说:“舱里的患者太热情,大家相处非常融洽,阿姨老师拉着我聊天,又不能喝水,嗓子都干了,你不知道,出舱时我一口气喝了三瓶水。”她是如此的轻松,丝毫感受不到对病毒的畏惧。
为保证全队医护人员的安全,队内的院感“姐妹花”一遍又一遍梳理各种流程,还贴心地制作视频教大家如何规范操作。她们每天六点半就随队员到方舱内进行院感督导,嘱每一队员按规范进行,回到驻地时已是下午七点。她们总说“我们就是管天管地管空气”,因为有她们在,我们很安心。
由于疫情不断地蔓延,武汉所有服务行业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一天,住地酒店一位身着笔挺西装的外国人用纯正的中文很礼貌地对我说“您们辛苦了,有什么可以帮助到您”,顿时让我觉得很意外。后来每天见到他和同事们一起贴心地为我们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才得知酒店还有30多名员工在疫情期间仍坚守岗位,竭尽所能地帮助我们。
在当地负责为我们联系协调各项工作事宜是一个叫曾豪的帅哥,平时话不多,甚至还有点“酷”。一天夜里11点多,我看到他和几个志愿者还在认真讨论车辆安排事宜,为的只是尽量方便队员们工作,保证队员准时到岗的同时不耽误一分钟休息的时间。平时偶有临时用车需要,志愿驾驶员也总能准时准点,平安护送队员到目的地。
队员进舱前,一位现在从事会计工作的志愿者义务为队员们理发,从上午就在我们的住地忙碌起来,轮到我时已接近下午六点。交流中她说,刚好会理发,就是想着能为医疗队做点事,“谢谢你们来帮助我们”。那天她在我们这儿工作了12个小时,而我们,已经是她服务的第5支队伍。
出发前,有同事跟我说:“跟着张书记,你们会特别忙”。领队张敬杰确实特别“忙”,每天要对外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参加各种会议,关心每一名队员的情况,经常深夜一点两点还在工作群里讨论工作,为的只是能平安把我们带回家;副领队周院长、医疗组组长黄院长每天与队员一起6点半从酒店就出发至方舱医院一起工作,为的只是队员们的安全和出舱后的归属感;曹护士长和队员一遍遍检查物资,搬抬设施设备,为的只是队员进舱后能够有充足的保障;后方保障同事不停给我电话,担心我们少收到一件补给;医院的战友们从年前就没有休息,大家都坚守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力量与疫情斗争。
时间从来不会打盹停留,夜晚来临时,没有任何人可以把最后一抹光多留一秒,但我们每个人都在闪现光芒,就像夜空满天的繁星聚在一起,总能带来希望和力量。听说,武大的樱花已经开了,那是因为春天就要如期而至!